德風消息 News

睡不著怎麼辦?天然助眠食物推薦!找回生活節奏

幫助睡眠保健食品推薦

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,「睡不著」是多數人的困擾,侵蝕著我們的健康與精神狀態。本文將探討睡不好的原因,介紹助眠的關鍵營養素與天然食物,並建議實用的生活小技巧,幫助你找回安穩好眠。

 

目錄

 

為什麼總是睡不好?4個原因要注意

你是不是經常翻來覆去難以入睡?或是半夜醒來好幾次,早上起床總覺得睡不飽?造成睡不好的常見因素包括:

  • 長期壓力、負荷過大
  • 睡前過度使用手機、電腦等3C產品
  • 飲食不均衡,缺乏有助於放鬆的營養素
  • 作息不規律,日夜節律混亂

 

如何幫助入睡?5大營養素是關鍵

當我們思考如何幫助入睡時,除了作息調整,補充對的營養素也是關鍵。以下這5種營養素,與幫助入睡息息相關:

1.色胺酸

色胺酸是一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,需透過飲食攝取,是製造天然睡眠因子的原料。足夠的色胺酸能幫助放鬆、維持正向平衡,是幫助入睡的重要營養素。

2.維他命B3(菸鹼素)

色胺酸會幫助轉化成維他命B3,當沒有攝取足夠的B3時,會消耗體內更多的色胺酸來幫助轉化,容易造成色胺酸的不足,間接影響天然睡眠因子的生成,導致無法好好放鬆,身體負荷增加。因此,補充足夠的維他命B3,除了有助於維持正常能量代謝,還能幫助穩定體內色胺酸的含量。

3.

鎂有助於維持心臟、肌肉及神經的正常功能,維持放鬆好心情,幫助入睡。

4.

鈣有助於肌肉與心臟的正常收縮及神經的感應性,能幫助身體從緊張狀態轉入放鬆模式,進而幫助入睡。

5.牛磺酸

牛磺酸是人體一種半必需胺基酸,大多存在於高耗能的部位,有助於思緒靈活、維持正向,幫助舒眠放鬆。

 

想睡得更好?6種天然助眠食物推薦

了解哪些營養素有助於幫助睡眠後,以下整理6種富含色胺酸、鎂與B群等營養素的天然助眠食物,是日常飲食中就能輕鬆取得的天然睡眠幫手:

1.深綠色蔬菜:此類食物含有豐富的鎂,能幫助放鬆,也含有葉酸、維他命C與膳食纖維等營養,有助於維持健康。

2.穀物類:小麥胚芽、五穀米等穀物類含有豐富的色胺酸、鎂與維他命B3,是溫和的碳水化合物來源,有助於穩定情緒,輔助入睡。

3.牛奶:牛奶富含色胺酸與鈣,有助於促進睡眠因子的合成。

4.芝麻:黑芝麻與白芝麻都富含色胺酸、鎂、鈣與B3,有助於調節生理機能,幫助入睡。

5.奇異果:奇異果富含維他命C與維他命E,具有抗氧化作用,且有研究指出奇異果還富含天然的睡眠因子,有助於舒眠放鬆。

6.酸櫻桃:酸櫻桃富含天然植化素、花青素與天然睡眠因子,適合日常飲用,維持良好生活品質。

 

日常生活的實用建議,維持4大好眠習慣

想幫助入睡,除了從飲食與營養素下手,也別忽略生活中可維持的好習慣:

1.固定作息時間:每天盡量固定睡覺與起床的時間,建立生理時鐘。

2.睡前1小時遠離3C:減少藍光刺激,讓身體有時間進入放鬆模式。

3.打造舒適的睡眠環境:調暗燈光、保持適宜溫度與寧靜,幫助入睡更順利。

4.睡前建立儀式感:泡熱水澡或做伸展運動、瑜珈,都是幫助身心進入「準備入睡」狀態的好方法。

 

長期睡不好不僅影響白天精神與專注力,還可能導致保護力低下。因此,學會「睡得好」,不只是提升生活品質,更是健康的重要關鍵。想了解更多歡迎加入德風健康館官方LINE帳號哦!

 

延伸閱讀:

穀胱甘肽功效是什麼?6大好處、適用族群、選購訣竅總整理

南非醉茄的營養秘密:功效、禁忌與適用族群

蛋白質怎麼吃?缺乏症狀、推薦食物與攝取指南一次看!

德風健康館營養知識

參考文獻

St-Onge MP, Mikic A, Pietrolungo CE. Effects of Diet on Sleep Quality. Adv Nutr. 2016 Sep 15;7(5):938-49. doi: 10.3945/an.116.012336. PMID: 27633109; PMCID: PMC5015038.

Alnawwar MA, Alraddadi MI, Algethmi RA, Salem GA, Salem MA, Alharbi AA. Th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Sleep Quality and Sleep Disorder: A Systematic Review. Cureus. 2023 Aug 16;15(8):e43595. doi: 10.7759/cureus.43595. PMID: 37719583; PMCID: PMC10503965.

Pattnaik H, Mir M, Boike S, Kashyap R, Khan SA, Surani S. Nutritional Elements in Sleep. Cureus. 2022 Dec 21;14(12):e32803. doi: 10.7759/cureus.32803. PMID: 36694494; PMCID: PMC985977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