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風消息 News

葉黃素全攻略:正確食用時機與注意事項一次搞懂

葉黃素什麼時候吃?早上吃還是晚上吃?

葉黃素是一種對晶亮呵護至關重要的營養素,特別是在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產品的情況下,其重要性不容忽視。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深入探討葉黃素的最佳食用時機、注意事項,以及常見的食用疑問,幫助您充分發揮葉黃素的健康效益,提供全面呵護。

 

目錄

 

葉黃素是什麼?3大功效報你知

葉黃素(Lutein)是一種天然存在於多種蔬果中的類胡蘿蔔素,它是黃色素的主要成分,人體無法自行合成,需要透過飲食或補充品來攝取。

而葉黃素能帶來哪些好處呢?以下為您介紹葉黃素的3大關鍵功效:

葉黃素功效1.幫助補足色素

葉黃素可以幫助補充色素濃度,提供額外保護,維持健康。

葉黃素功效2.過濾藍光

葉黃素就像是天然的晶亮遮陽傘,幫助減少刺激,降低藍光傷害,維持清晰有神。

葉黃素功效3.舒緩不適

葉黃素可以幫助改善酸澀、舒緩不適,提升晶亮清晰度。

 

葉黃素什麼時候吃?早上吃還是晚上吃呢?

葉黃素一般建議在餐後食用,尤其是含脂肪的餐後,這是因為葉黃素是脂溶性營養素,與脂肪一起攝取能更好地幫助吸收。

至於食用時間,主要取決於個人習慣,無論是早上還是晚上,都可以根據自己的作息選擇,最重要的是確保在餐後攝取,這樣可以幫助葉黃素更有效地被身體吸收。

 

葉黃素不能跟什麼一起吃?1種營養素要注意

葉黃素不能跟什麼一起吃?

飲食中適度地攝食β-胡蘿蔔素,對於葉黃素的吸收影響並不大,但若同時食用大量的β-胡蘿蔔素,可能會影響葉黃素的吸收。這是因為兩者都屬於類胡蘿蔔素,在消化道的吸收路徑是相似的,所以有可能產生相互競爭的情況,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指出,可能會減少身體吸收葉黃素或β-胡蘿蔔素的量,因此在食用相關保健食品時需注意劑量。

 

什麼是β-胡蘿蔔素呢?可以參考文章:維生素A的祕密:來源、功效與攝取技巧大公開!

※所有保健食品皆不建議與茶葉、碳酸飲料、酒精、咖啡因、抗生素同時食用,建議至少間隔2個小時以上。

 

葉黃素每日建議攝取量是多少?上限是多少?

根據科學研究指出,葉黃素每日建議攝取量為6~20毫克,根據個人使用3C頻率與健康需求做調整。

而因葉黃素為脂溶性營養素,過量攝取可能累積於體內,或導致膚色變黃,應以適量為宜。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規定,葉黃素保健食品(如膠囊、錠劑)每日攝取量中,總含量不得超過30毫克。

 

想更了解葉黃素?常見問題一次看

問題1.葉黃素可以長期吃嗎?

葉黃素在一般建議攝取量內長期服用是安全的,目前研究顯示長期服用除了輕微皮膚泛黃外,並沒有對健康產生任何不良影響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需按照上述的建議攝取量食用,避免過量造成身體負擔。若有特定健康狀況或正在服用其他藥物,也建議與醫生討論。

問題2.葉黃素可以跟魚油一起吃嗎?

可以。葉黃素是脂溶性營養素,魚油的Omega-3脂肪酸可促進葉黃素的吸收,共同維持晶亮呵護。

問題3.葉黃素可以跟B群一起吃嗎?

可以。B群維生素能夠促進能量代謝,並維護神經系統的健康,與葉黃素一起食用對整體健康有益。

問題4.葉黃素可以跟維他命C一起吃嗎?

可以。維他命C具有抗氧化作用,與葉黃素一起食用可提供更強的保護,共同維持晶亮健康。

問題5.葉黃素可以跟鈣一起吃嗎?

可以。鈣有助於骨骼健康,與葉黃素共同攝取並不會發生不良反應。這兩者各自對身體有不同的益處,可以一起食用達到綜合保健的效果。

 

選擇適合的食用時機,能讓葉黃素發揮最佳效益,掌握注意事項與搭配方式,則能更全面地呵護晶亮健康。讓葉黃素成為日常保健的一部分,穩定補充,在享受清晰世界的同時,也增添生活的舒適與活力!

 

延伸閱讀:

晶亮保健必看:葉黃素食物一覽與挑選合適產品技巧

魚油怎麼吃?最佳時機與禁忌族群全解析!

蝦紅素營養全攻略:功效、注意事項與適用族群

德風健康館營養知識

 

參考文獻

Ranard KM, Jeon S, Mohn ES, Griffiths JC, Johnson EJ, Erdman JW Jr. Dietary guidance for lutein: consideration for intake recommendations is scientifically supported. Eur J Nutr. 2017 Dec;56(Suppl 3):37-42. doi: 10.1007/s00394-017-1580-2. PMID: 29149368; PMCID: PMC5715043.

Li LH, Lee JC, Leung HH, Lam WC, Fu Z, Lo ACY. Lutein Supplementation for Eye Diseases. Nutrients. 2020 Jun 9;12(6):1721. doi: 10.3390/nu12061721. PMID: 32526861; PMCID: PMC7352796.